研究新知分享

吸毒病犯之戒治處遇成效與再犯之預測因子分析

發佈日期:2016/5/26

作者: 柯慧貞
日期:2003 
上傳時間:2009-06-29 10:25:22 (UTC+8)



摘要:

看守所與戒治所出所後三個月內受戒人再度入所的比例沒有差異(1.1% V.S. 0.8%)。與初次戒治組相較下,戒治兩次以上組,在氣質與性格向度上,兩次以上戒治組恐懼較高、敵意高、衝動高,而親和性較低;在外向性上,戒治次數與用藥組別有交互作用,使用海洛因組上,兩次以上戒治組相較於初次戒治組,較不具外向性;然而在多重藥物組上,則是較初次戒治組具外向性。另外,戒治兩次以上組在早年家庭環境上,家庭衝突較多、家庭凝聚力、雙親的監控、父親的正向回應及父親的負向教導較少。就入所前的家庭狀態而言,兩次以上戒治組的凝聚力、情感表達、溝通及家庭責任也較差,家中的衝突也較多,且父母的支持度較少,壓力因應方式也傾向於逃避型。就藥物使用上,兩次以上戒治組也有較高比例在高危險情境中使用藥物,朋友使用安非他命、嗎啡及海洛因的頻率較高,也較早開始接觸香煙與藥物。本研究發現戒治所強制戒治出所後三個月內再度入所的比例與看守所觀察勒戒後三個月再度入所的比例並無差異,表示強制戒治效果有其成效;但因再度入所人數少,未來宜繼續長期追蹤。而本研究亦發現多次戒治者之性格較多敵意、恐懼、衝動、較低親和、而對壓力因應較採逃避型。在其環境方面,家庭衝突多、而凝聚力、情感溝通及家庭責任較少,週遭朋友使用毒品者多,接觸毒品機會多。是故,未來戒治教育內容宜強化焦慮與憤怒情緒之處理技巧、衝動性之控制、壓力因應與問題解決技巧之訓練、家庭溝通技巧、以及拒絕朋友相邀一起使用藥物之技巧訓練等。




來源:成功大學

相關連結1:成功大學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