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翻轉台灣毒品危機

發佈日期:2016/5/25

2016年04月29日00:08

作者:黃聖筑(地方政府解毒班講師)


2015年警政署公布全台毒品破獲數為49843件,毒品嫌疑犯為54112人。此外,台灣未成年者首次使用毒品的平均年齡竟只有12.5歲;而12到17歲的未成年者,第一次在學校吸毒有23%,有15.4%則是在家裡和娛樂場所,另外毒品取得對象有38.5%來自於同儕和毒販,有23%是從陌生人拿到毒品。

而葡萄牙在西元2000年,國內有百分之一的人口吸食海洛因,是歐洲毒品氾濫的大國。但在2015年的英國犯罪學雜誌指出,葡萄牙的注射性毒物使用量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吸毒過量、染毒者得愛滋病機率及每份毒品用量的報告皆大幅下降!這十五年間,葡萄牙發生了什麼事?讓現今毒品猖獗的台灣,可以借鏡。

西元2000年以前,葡萄牙仿效美國處理毒犯的方式,施以懲罰及汙辱,或是送毒犯進戒毒中心並施以心理治療。經年累月,成效不彰,且有每況愈下的情形。直至2000年葡萄牙被公布為吸食海洛因最氾濫的歐洲國,促使葡萄牙總理和反對派的主席會談,共同解決國家毒品問題。由優秀的科學家和醫生,成立反毒專案小組,幾經探究發現「毒品成癮最大的主因並非毒品本身的化學成份,而是與社會失去正常連結。」

精神病學文獻指出,越戰時有20%的美軍使用大量的海洛因,但在返美後,95%的軍人直接停止使用海洛因,其餘人等也未染上毒癮,推斷染毒或許與所處的環境有關。對此,荷蘭心理學家-彼得.寇恩提出:「人類的基本需求,是連結彼此的關係。但當你心裡有創傷、遭到孤立或受生活壓力打擊時,便無法與人連結彼此的關係,稱為「失連狀態」。這時,便需要跟某事或物做連結,以幫助舒緩壓力,如:電動、毒品、賭博或情色書刊等。」

所以,照舊有體制,懲罰毒犯,讓他們羞愧並留下犯罪紀錄,使她們永遠無法在合法的經濟體制工作,阻止他們擁有再次與社會連結的機會,反而會將這群人推向萬惡深淵,無法重新回歸正軌。
於是,葡萄牙反毒專案小組,建議國家推行「從大麻到古柯鹼的毒品除罪化」。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將對抗毒犯及隔離毒犯的國家預算,轉為幫助毒犯重新融入社會。」葡萄牙為染毒者提供染毒者大量不同的職缺,提供微型貸款予其創業。例如:若染毒者曾是修車技士,當他準備好就業時,政府會對雇主提出「雇用染毒者工作一年,只要薪資的一半,而另一半薪資由政府支付」。

此目的是讓染毒者,每天早上能夠有一個起床的動力。受訪的葡萄牙染毒者也表示,國家的法令,幫助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目的,重新與社會產生了正常的連結。」而此法令,也如文章第二段所述,使每份毒品用量的報告皆大幅下降,同時,葡萄牙的國民幾乎一面倒的贊成新制,無人想要回歸舊制!

因此,國家的反毒政策,必須探究,現今台灣的社會環境,為何造成人們易處於「失聯狀態」?及青少年為何要藉毒品連結彼此的關係?同時,建議新政府可以借鏡葡萄牙的經驗,「將對抗毒犯及隔離毒犯的國家預算,轉為幫助毒犯重新融入社會。」從根本之處解決毒品問題。


來源:蘋果即時

相關連結1:蘋果即時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