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揭開毒品成癮的真相:人類要滿足的其實是情感需求
實習編輯:李作珩
核稿編輯:李漢威
你吸了20天海洛英,到了第21天,即便知道不健康,還是忍不住繼續吸食,這是一般人對「藥物成癮」的概念。但你想過嗎?手術後的止痛嗎啡,其實也是海洛英的一種,甚至比在黑市裡買到的更強效,但我們卻沒聽過有人因此毒品成癮。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提供另一種科學研究與觀點,告訴你「成癮」背後的心理學。
「上癮」的傳統概念來自一個簡單實驗:將一隻老鼠關在籠子裡,提供正常水源以及含有毒品的水源,結果老鼠每次都會選擇喝有毒品的水,最終用藥過量致死。但心理學家布魯斯‧亞歷山大看出傳統實驗的可能缺陷:老鼠太孤單了。於是他設計了「老鼠樂園」,在這個大籠子裡,老鼠可以玩彩球、和同伴玩耍,當然也提供上述兩種水源,結果竟發現老鼠再也不喝含有毒品的水。
在人身上也有類似的科學證據:越戰時近兩成美軍士兵是海洛英成癮者,政府本來擔心戰爭結束,美國街頭會出現成千上萬癮君子,可讓人跌破眼鏡的,這些癮君子回到故土後,竟有高達95%自動遠離毒品。用亞歷山大的理論解釋,這些軍人遠離戰場,有了家人和穩定生活,就像回到了人類的「老鼠樂園」,自然戒斷成功。
換言之,物質成癮、濫用,其實是內心情感未能獲得滿足,才將自己寄託於能安撫情緒或心靈的「各種東西」,也許是A片、賭博、電玩、滑手機、上網,或古柯鹼,但物質本身的吸引力絕非唯一原因,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更是「隱形推手」。
「人是群居動物」,天生需要和別人聯繫與接觸,但我們面對吸毒者的處理方式,就是把他們關到牢裡,塑造一個更糟的環境,再指控為何他們不願意脫癮,卻很少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生活,得到親友陪伴、社會支持,真正斷絕毒癮背後的動機。作為群體的我們,似乎沒有看到問題的全貌,反而往往在他們身邊架起高牆,除了濫用物質之外別無出路。
把「癮」汙名化、或是貼上標籤,都無法真正杜絕問題,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如何讓一個人擺脫癮本身,而是恢復社會功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不是建造更多的牢籠,是創造更多像「老鼠樂園」的生活環境。
來源:關鍵論評論
相關連結1:關鍵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