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冬治療孕婦低產檢利用及預測因子
國家衛生研究院 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陳娟瑜合聘研究員
產前檢查已視為提供照護、減少生產與胎兒併發症的機會之窗,對於高風險妊娠族群尤其重要。產前照護適當性,通常以利用率、內容與品質三個項目評估,在利用率這項則涵蓋二個基本的指標:產前檢查次數與產前照護開始使用時間。在高收入國家女性的產前照護利用議題中,低使用頻率與較晚開始產前照護的個人層面決定因素,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徵(例如,年紀輕、未婚、失業、無固定收入、無保險、教育程度較低等)、醫療條件(例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與物質使用問題)與醫療服務使用情形。
處於社會弱勢與醫療高風險狀態下的女性,如何利用產前照護是一項醫學界關注的重點,而藥癮患者往往是多項社會弱勢與醫療問題的重疊標的高風險次族群。先前一項以美國市中心孕婦作為研究對象的產前照護利用率研究報告指出,頻繁物質使用者的產前照護利用率偏低,而鴉片類藥物依賴的孕婦為無或甚少接受產前照護的現象更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在物質使用的婦女中,觀察到的產前服務利用率不足,可能不僅投射物質使用的後果(例如,失業),也反映了前因或誘發因素(例如,低教育程度或缺乏家庭支持)。
世界各地逐漸以醫療疾病模式的藥物使用疾患看待並處理毒品問題。一些研究指出,藥癮者在接受治療後,產前照護利用率與後續生產或新生兒問題獲得改善。一項病例回顧研究發現,參加美沙冬替代療法(methadone maintenance therapy, MMT)計畫的受試者,其產前檢查次數較無接受治療的多重藥物使用者多。然一項澳大利亞的資料鏈結研究顯示,懷孕後期參加MMT(即生產前不到六個月)的受試者很有可能在懷孕20週後才第一次接受產前檢查,且多為到醫院後即需緊急生產。一些研究顯示,鼓勵並增加女性用藥族群的成癮治療,可減少因藥癮社會汙名化、對法律的恐懼及求醫知識缺乏等障礙,提高並提早產前照護的利用。
在台灣,鴉片類藥物使用疾患(opioid use disorder, OUD)女性人數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本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研究員(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以回溯性世代研究法,探討OUD孕婦產前檢查的使用率與早期接受產前服務相關的治療特徵。此研究利用台灣現有的多個資料庫,包括:(1) 2006至2009年「疾病管制署美沙冬替代療法計畫」;(2) 2001至2013年「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HID)」;(3) 2001至2013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系統(BNS)」以及(4) 2004至2013年「內政部出生登記檔(BRS)」等。藉由連結MMT資料庫,將所有孕產婦分為「鴉片類依賴組」與「非鴉片類依賴組」;排除「非鴉片類依賴組」中物質使用疾患(國際疾病分類碼:291-292與304-305)的生產後,以生產時產婦的年齡、生產時的孕期週數與生產年月等條件,以1:10的比例取得非物質暴露比較組的資料以資比較。最後,根據估計的懷孕期和每日美沙冬服用量的紀錄,進一步細分「鴉片類依賴組」為:海洛因暴露(懷孕期間未接受美沙冬治療:882名婦女的1,053份申報資料,在2004年與2005年確定的生產皆為海洛因暴露)與MMT治療(懷孕期間接受美沙冬治療至少一日:574名婦女的659份申報資料)。
圖、研究對象與資料連結過程
研究初步分析顯示,OUD為社會弱勢的比例較高(例如,未婚:36.9%、失業:69.6%)且醫療服務利用率較低(例如,無門診就醫:24.8%)。進一步分析顯示,女性產前加入MMT治療跟配偶加入藥癮治療,會增加8%與18%產檢利用次數(0.5與1.1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與生產經驗會顯著減少產檢利用次數及妊娠初期使用產檢的機會。
就鴉片類物質使用婦女而言,產前照護利用率偏低的可能涉及:(1)先前接受的產科照護經驗不佳,例如:感受到侮辱、歧視,甚至因此遭逮捕等,都有可能導致延遲、略過或避免產前檢查;(2)大多數OUD孕婦是無意願甚至不想要的情況下受孕的。事實上,參加成癮治療計畫的患者很可能無法完全降低就醫過程的焦慮,如擔心產檢後會收到兒童保護或司法相關機構的介入。
此研究結果反映了將產前照護與社會服務納入現有的婦女藥癮治療方案的重要性。先前生產經驗對於孕婦接受產前照護或懷孕初期開始產檢的影響,需要更進一步的探討。另外,藥癮或婦產科的醫療服務提供者,應加強其對藥癮族群及其背景求醫障礙因素(例如,配偶藥物使用、HIV感染)等相關認知。在成癮治療計畫中,應考慮依據育齡婦女、準媽媽與有幼童媽媽們的特殊需求,提供充分的產前照護與醫療及社會服務資源。此論文已刊登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67 (2019)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