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知分享

別輕忽新興毒品 合成卡西酮的危害

發佈日期:2019/8/26

新興毒品「合成卡西酮」濫用逐年飆升!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的統計資料,107年9月單月含合成卡西酮類的混合藥、海洛因及甲基安非他命,高居毒品通報案件前3名。合成卡西酮為近年來成長最快的新興濫用毒品,通報案件從101年的1,356件,成長至106年的63,266件。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林映州藥師說明,卡西酮類化合物其實都是從卡西酮所衍生。卡西酮(Cathinone)是一種生物鹼,可以在一種名稱恰特草(Khat)的植物(學名 Catha edulis)的莖、葉、花蕊中發現。恰特草是原生於東非衣索匹亞及中東地區的常綠灌木,早在13世紀時就被產地居民嚼食,作為抵抗飢餓或工作疲勞時提神用。卡西酮與安非他命的化學結構式相似,同屬中樞神經興奮劑,能產生類似安非他命的效用,如:精神亢奮、幻覺、心跳加速等症狀,過量使用時可能會引發高燒、胸痛、心搏過速、四肢麻木、肌肉僵硬、妄想,甚至誘發暴力行為。長期使用中毒時,也可能引起錳誘發型帕金森症,臺灣在2016年發生的知名飯店女子命案就跟卡西酮有關。



合成卡西酮之所以成為主要新興毒品,除了容易製成外,也因化學結構容易修飾,而規避法律上以正向表列毒品禁藥化學成分的管制。目前我國已檢驗出的合成卡西酮類物質高達46種,其中以Mephedrone(俗稱喵喵)檢出最多,其次是Methylone(俗稱bk-MDMA)。這些合成卡西酮在化學結構上與安非他命類似。此類藥品鮮少單獨使用,多半與其他毒品或鎮靜安眠劑混用,有藥品交互作用的可能性及對健康的影響也就更大。

近年新興毒品藉由化學結構及包裝不斷改變來躲避查緝,大幅提高危害嚴重性。
如欲瞭解更多毒品濫用及危害的相關資訊,可至「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反毒資源館」網站 (網址: http://consumer.fda.gov.tw/People.aspx),也可撥打各縣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免付費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 幫幫我)諮詢。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周報第722期)




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相關連結1: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