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的使用,已在人口中擴散而且没有性別差異
2023/09/19 陳為堅特聘研究員
從2015年開始,亞洲媒體開始出現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 (premixed drugs in commodity packets) 的使用報導。但後續關於此類型非法藥物使用在人口中的盛行率資料,仍然非常缺乏。研究人員分析2018年臺灣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的結果,發現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 (圖1) 已成為12到64歲人口中常見的非法藥物使用方式之一,而且使用者中没有性別差異。這是由陳為堅特聘研究員領導的跨校-跨機構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已於7月15日被Journal of Epidemiology線上刊登(https://doi.org/10.2188/jea.JE20220356) 。
圖一、執法單位所緝獲的各式各樣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
(https://antidrug.moj.gov.tw/cp-116-6411-2.html)
臺灣與馬來西亞官方於2015年針對即溶飲料粉末中,被摻雜非法藥物的案例提出警告。自2016年起,許多國家因新興影響精神物質(novel psychoactive substance, NPSs) 而急性中毒或死亡的個案報告中,開始提到各式飲料包裝或郵票小袋內混有非法藥物。雖然有些國家的全國性調查中,已增加針對特定種類新興影響精神物質的訽問題項,但仍未有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的調查。此外,全球非法藥物使用的性別差異,有隨年代減少的趨勢。然而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的使用者之性別差異,是否也在減少則仍未知。因此,本篇研究的目標有二。首先,比較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與其他非法藥物之使用盛行率。其次,檢視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使用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徵,特別是性別分布。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為2018年的臺灣全國物質使用調查。該調查以電腦輔助自我訪談(computer-assisted self-interviewing, CASI) 的方式進行,最終共有18,626位12至64歲的臺灣民眾完成訪談(完訪率64.6%)。問卷內容包含非法藥物或吸入劑、處方藥物、和其他精神作用性物質的使用與有害使用,以及受訪者的社會人口學和心理社會相關特徵等。該次調查首次將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單獨列成一類,與以往問卷中的非法藥物類別一起詢問受訪者。
由於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在該次全國調查進行之前的三年,才第一次出現在亞洲媒體報導中,因此研究團隊將重點放在該類型非法藥物使用的終生盛行率上。調查結果顯示,使用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的終生盛行率為0.18%,在不同種類之非法藥物使用率排行上為第五高。有使用經驗的受訪者,共列出10種不同的包裝形式,其中最常見的前5種依序為即溶咖啡包、即溶奶茶包、糖果包、零食包、與果凍。多樣的包裝與預混不只一種藥物,大幅增加藥物檢測上的難度。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的使用者中,有近三成的人(34.7%)表示並不清楚小包內含有那些成分;這可能容易導致使用過量或嚴重副作用。另外,無論是曾有酒精使用或低風險酒精使用(酒精使用疾患確認檢測量表的分數為0-7分),皆與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的使用風險無關。這樣的結果與過去針對派對用藥(party drugs)的結果(各類酒精使用與派對用藥的使用風險皆有強烈相關)不相同,顯示兩者的使用者並不完全重疊。
該篇研究的另一項重要發現,是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之使用者,在一些社會人口學特性上不同於其它的非法藥物。傳統的非法藥物使用者中,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但是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之使用者,則無性別差異,而且不管是在整體樣本或不同社會人口特徵之次人口群中皆如此。這意味在未來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的防治策略上,需有對應的調整。
針對本次研究的主要發現,研究團隊提出一些建議。首先,由於預混非法藥物商品包之藥物成分改變快速,針對這類非法藥物的例行檢測,須要發展俱備多重反應偵測能力(例如,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偵測模式)的分區檢測中心,才能有效率地完成檢測。第二,由於大多數新興影響精神物質為三至四級管制藥品,使用者要接受4-8小時的藥物教育相關課程,如何發展兼顧台灣非法藥物使用文化的介入模式,具有這類藥物防治上的重要意義。
全文來源:
相關連結1:國衛院_神醫中心